「如何知道自己有憂鬱症?」,是長期心情低落、生活不順的人,很想知道的事。
鬱悶心事蝦郎災?可用憂鬱症腦波檢查一探究竟!這是我這篇文章想要傳給關心憂鬱症讀者的用意。
網路上所搜尋到的答案,大多是列出可能的憂鬱症症狀來做比對。
但這樣自我測驗的篩檢方式,反而有時候給人眼花撩亂的感覺。而且,也有可能因為當時測驗分數不高而大意。
若是拿憂鬱症的診斷標準來看,可能會有種霧裡看花的感覺。條文式的診斷方式像在看法律條文、翻閱六法全書條文的感受。
哪些必要症狀必須符合,外加哪些輔助症狀加總起來後,在經歷多久後,且排除其他可能性,才能診斷憂鬱症。
看完憂鬱症的定義後,也會覺得這定義本身看起來也是這麼的毫無朝氣阿~的這種感受。
果然憂鬱症的定義看起來憂鬱,看完這種定義還真的開心不起來。
因此,與其做完憂鬱症自我測驗、翻開診斷條文後,仍然在那邊自我懷疑自己是不是憂鬱症時。不如直接就醫,跟醫師好好面談。
什麼?怕去看醫生就會被開藥,怕會依賴藥物戒不掉!有這個困擾的讀者,可以參考[去看憂鬱症,我該跟醫師說些什麼?」
醫師如何診斷我有憂鬱症
回到正題,跟醫師面談的時候,醫師的診斷方式主要是依據DSM-5 (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的診斷標準。
先需排除次發性憂鬱症
然而,最重要的是排除症狀症狀像憂鬱症,但不是憂鬱症的妖魔鬼怪。
這類的妖魔鬼怪,主要來源自於其他疾病所引發的的憂鬱症狀,稱作「次發性憂鬱症」。
例如:甲狀腺素低下、腎上腺皮質素過高(庫欣氏症候群)、酒精。這兩類若是及時發現並治療,則很有可能改善憂鬱的症狀。
例如:腦中風、腦部外傷、癌症轉移腦部、帕金森病等等疾病引起憂鬱症狀。這類的憂鬱症狀較不典型,也會合併其他神經相關症狀。
最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帕金森病合併憂鬱症狀,還同時有肢體僵硬、抖動、動作緩慢等症狀。
各種「次發性憂鬱症」在憂鬱症治療上的效果也不同,需要醫師耐心診斷及調藥。
腦部影像檢查在診斷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憂鬱症可用腦波輔助檢查增進醫病溝通
憂鬱症患者能鼓起勇氣看醫生,是值得鼓勵的事情。光是能從床上爬起來、出門就診、找停車位、在門診等候區等候就需要耗費精力。
因此,醫師若能在短短的一次看診過程,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可以提升患者後續接受治療的意願,及提升治療的效果。
那怎樣的醫療行為可以增加患者對醫師的信任?
有耐心聆聽、同理求診民眾心聲的醫師是多數人所想到的,但詳細的問診代表著等待時間也會很久。
有方便檢測、客觀的檢查數據,可以消除民眾對診斷的疑慮,也可以提升看診的效率。
看到這裡,可能心中興起一個疑問?
「為什麼憂鬱症可以用腦波檢查?以前怎麼沒聽過?」
腦波輔助檢查憂鬱症為新興趨勢
用腦波去協助憂鬱症的診斷,是多數人所不了解的領域。這情形甚至對於許多身心科、神經科醫師也是如此。
對於多數的神經科醫師來說,用腦波協助診斷憂鬱症感到陌生。對於多數的身心科醫師來說,並不懂腦波。
上述這兩件事情,跟過去專科醫師受訓過程有關。
因此,用腦波協助診斷憂鬱症是一個連醫師都不太熟悉的領域。
這一個領域主要是拜科技的進步之賜,憂鬱症腦波檢查逐漸成為精準診斷和治療憂鬱症的新利器。
透過分析腦部電波活動,這種檢查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憂鬱症的腦部機制,並提供更客觀的診斷依據。
此外,憂鬱症腦波檢查,也為個性化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方向,有助於提升治療效果,為求診的民眾帶來更多希望。
哪裡有用腦波檢查憂鬱症的醫療場所
我之所以開始關注腦波診斷憂鬱症這個領域,主要是看到這幾年在報章雜誌上(健康雜誌文章連結),
陸續介紹台灣有一家「宏智生醫」生技公司,他們推出的腦波儀,
可以利用AI技術去分析受試者的腦波,判斷是否有憂鬱症的傾象。
而根據報導,這個腦波儀還通過台灣及美國FDA審查,拿到台灣衛生福利部醫療器材許可證,並且已經在國內已經有約20家醫院和診所使用。
根據宏智生醫的官方網站,全台可施做的醫療場所如下:
(圖片來源:https://www.hipposcreen-nc.com/sea_system/)
腦波檢查憂鬱症的操作流程
我們從官方網站提供的圖片、影片來看看這一套系統怎麼運作。
這一套憂可視腦波壓力系統可以直接評估壓力指數,然後再對應求診民眾自己填寫的 PHQ-9憂鬱量表來做對照。
可以看到下圖右側是顯現所測量的結果,
如果被測試者測量到身心壓力大,會座落在深綠色區域,反之亦然。
身心壓力大的客觀測量結果,再搭配PHQ-9憂鬱量表可以看出許多端倪。
根據官方網站的影片,這過程推估約15分鐘內可以完成,過程中不會有不舒服的情形,步驟如下:
- 步驟一:戴上腦波帽
- 步驟二:填寫基本資料以及PHQ-9量表
- 步驟三:將腦波帽導入凝膠,偵測腦波
- 步驟四:請被測試者看著螢幕看著螢幕中的十字90秒,即可完成檢查
我所驚訝的是,竟然這個神經內科、身心科醫師都不熟的領域發展這麼快速;
令我讚嘆驚訝不已的,其實是人工智慧的出現,縮短了從腦波基礎研究到實戰臨床應用的時間。
可以協助讓不懂腦波的身心科醫師,可以利用人工智慧腦波分析結果協助憂鬱症患者。
如何用腦波檢查憂鬱症
這套用腦波檢查憂鬱症的系統叫做「憂可視腦波壓力評估系統」。
這一套憂可視腦波壓力系統可以直接評估壓力指數,
然後再對應求診民眾自己填寫的 PHQ-9憂鬱量表來做對照。
(想知道PHQ-9憂鬱量表是什麼,可參考進階閱讀:如何知道自己有憂鬱症?10大症狀檢測與自我評估指南)
可以看到下圖右側是顯現所測量的結果,
如果被測試者測量到身心壓力大,會座落在深綠色區域,反之亦然。
身心壓力大的客觀測量結果,再搭配PHQ-9憂鬱量表可以看出許多端倪。
腦波檢查憂鬱症的原理
由於憂鬱症有異常的大腦構造,所表現出來的腦波,應該也會有它的特色。
α 波的不對稱:情緒穩定性和放鬆能力的減少
在過去零星的文獻(doi:10.1109/IEMBS.2005.1616251.),指出憂鬱症的大腦,大腦靠近額頭所在的地方(稱作額葉),所偵測到的alpha腦波,左右兩側並沒有對稱性。右邊額葉所偵測的電氣活動比左邊額葉電氣活動多。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憂鬱症患者他們的負向情緒及思維的產生,主要來自於右側額葉。
α 波(8-13 Hz)通常與放鬆、平靜及閉目靜坐狀態相關。
α 波通常在腦波上是以後面的枕葉較為明顯。
(進階閱讀:想了解腦波檢查目的為何?先了解腦波作用的原理)
健康人群在放鬆狀態下,前額葉區域的 α 波活性會顯現出來,這代表大腦處於放鬆和穩定的情緒狀態。然而,憂鬱症患者的 α 波活性通常較健康人群低,前額葉區域更是如此。
這意味著患者的情緒調節能力受損,難以進入放鬆狀態。
θ 波增加:認知功能的障礙
在憂鬱症患者裡,偶爾會看到在額葉中央處有短暫性地慢波產生。
θ 波(4-7 Hz)通常出現在睡眠早期或深度冥想狀態下,但在清醒狀態下的增強則代表大腦處於過度疲倦或認知功能障礙的狀態。
這慢波的頻率屬於θ 波,推論與前扣帶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相關。
前扣帶皮層主要與專注力、注意力、情緒調節有關。(參考資料:DOI: 10.1016/j.jpsychires.2012.08.003)
這樣慢波的發現,也證明憂鬱症不僅是情緒和行為上的疾病,它同時也會對患者的大腦結構產生深刻影響,進而改變其認知功能和情緒調節能力。
研究表明,憂鬱症患者在靜息狀態和特定認知任務中,前額葉和頂葉區域的 θ 波活性顯著增強。
這樣的變化通常與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和認知處理效率下降有關。
當憂鬱症患者在執行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務時,他們的大腦會表現出過多的 θ 波活動,
這反映出他們在維持注意力、記憶和問題解決方面存在困難。
此外,θ 波的增加還可能伴隨情緒低落和負面思維模式,
因為當大腦的認知處理能力下降時,患者往往難以控制負面情緒,導致憂鬱症狀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