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如何知道自己或親朋好友有憂鬱症?唯有就醫才知!避免從網路自我診斷

覺得自己心情低落,有憂鬱症怎麼辦?

找醫生勝過自我測驗量表

只要覺得自己的「身心健康」已經讓生活出了問題,就可以去看身心科醫師。不用糾結自己是否有憂鬱症不用怕就醫後是否會被貼標籤、被歧視。

什麼叫「身心健康」已經讓生活出了問題?

例如:「覺得自己跟以前不一樣,莫名其妙就掉眼淚」、「整個人的思緒跟周遭朋友格格不入,覺得別人說的話讓我感覺好遙遠。」

不需要在網路上找憂鬱症量表測量;不需要糾結心情的低落,是不是憂鬱症。並不是要到了「量表分數高、可能要吃身心科的藥」,才需要看醫生。也並不是去看一次醫生,醫生就會開藥給你。

為何會這麼主張不要去測量憂鬱症量表呢?

主要是因為憂鬱症量表無法診斷憂鬱症,也無法判斷憂鬱症是否已好轉、無需用藥。

「憂鬱症量表不能知道我有沒有憂鬱症,不能知道我有沒有好轉」,這聽起來是否有點弔詭?

憂鬱症自我檢測量表,其實只是一個輔助醫生診斷的工具,並不是用來診斷憂鬱症用的。更不是讓患者自行用量表決定是否可以減藥、停藥。

有什麼前兆及症狀可以判斷家人、朋友有憂鬱症?

憂鬱症的人臉上不會浮現出「我有憂鬱症」的字。

大部分的人與憂鬱症患者的人際互動,可能不會讓周遭人察覺到他(她)有憂鬱症。

家人可能察覺到的是「髒亂」:

家裡沒在打掃、垃圾沒有倒、衣服沒有洗、身體有味道。

老闆同事察覺到的是「懶散」、「孤僻」:

身體不舒服常臨時請假、上司交代的事情拖很久、應酬聚會不參加

好友察覺到的是「生活一塌糊塗」:

感覺常換工作且工作做不久、聊天很難有交集

、發現身材爆瘦或變胖

以上生活凌亂的狀況,主要來自於憂鬱症生理症狀的表現。按照DSM-5的敘述,這些生理症狀包含:

1.失眠 

2.食慾與體重改變 

3.遲滯/激動

4.疲累 

這些的生理症狀容易影響到工作表現、人際互動,也會帶給周遭人剛剛所述「懶散」、「髒亂」、「孤僻」、「生活一塌糊塗」的不好感受。

如果不知道憂鬱症的人內心在想什麼,周遭親朋好友、公司上司同事可能就會以不適當的鼓勵、責罵去對待憂鬱症患者。

這只會讓憂鬱症患者覺得別人說的話語,讓我感覺好遙遠。結果更封閉自我、不敢出門。

在面對家人朋友可能有憂鬱症,我該注意什麼

以下常見的誤解是需要注意的,包含:

憂鬱症的人應該不會笑

誤解OS

「憂鬱症的人應該不會笑,最近看到他都有在笑,他有憂鬱症的風聲應該是假的吧?」

實際情形

有一種不屬於DSM-5診斷標準的憂鬱症種類,名叫做「微笑型憂鬱症」。

微笑型憂鬱症的心理狀態,跟我們熟知的憂鬱症的症狀並無不同。但從外人的眼光看,卻覺得這個人外表上好像很快樂的感覺,不會察覺這個人有憂鬱症。

主要可能在於這類憂鬱症患者容易有完美主義,因此常常過於自責,覺得自己有憂鬱症不應該造成別人的負擔,不應該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給別人看。也因為不想尋求外界幫助,所以有比較高的機率會尋短。

憂鬱症的人應該工作能力不佳、成就低

誤解OS

上面的標題換句話說就是

「他工作表現好,得人緣,感覺是一個很堅強的人。況且生活壓力大家都有,他抗壓性高才有如此成就,應該跟憂鬱症擦不上邊吧。」

實際情形

有一種也是非正式的憂鬱症類型,叫做「高功能憂鬱症」。

這類患者儘管生活正常、事業有成,但為了維持這些光鮮亮麗的成就,讓自己維持在持續很忙、工作高工時的狀態,造就出內心疲累。這種內心疲累,但是外表卻要一直假裝做不想做的事,讓這類人外表堅強、內心痛苦的狀態。

為什麼我(或親朋好友)會得憂鬱症?

以下的論述,可能顛覆你平常對憂鬱症的認知

憂鬱症不等於血清素低落

若是以血清素低落來解釋憂鬱症的原因,那麼用來提高腦內血清素的抗憂鬱藥,其效果應該是一吃見效的。

但實際上抗憂鬱藥物在每個憂鬱症患者上效果不一,這說明我們其實還沒有非常清楚大腦的運作機轉。

其中有可能的原因在於[血清素的低落]與[憂鬱症]的關聯,不一定是直接的因果關係。也就是說不是[血清素低落]造成[憂鬱症];而是憂鬱症的產生過程,伴隨著[血清素的低落]。

目前的腦科學對血清素的看法是:[血清素]不等於[產生快樂感],但他可能控制了能否感受到快樂的那個閘門。

憂鬱症的症狀來自於不正常大腦迴路

憂鬱症的產生,依照我的看法,他是一種不正常大腦迴路所產生的結果。

我們正常的每一個人,都有一樣的大腦解剖構造。例如都有額葉、頂葉、枕葉、顳葉,都有其特殊的功能。例如人類額葉的功能,可以讓人進行決策並執行。

那是什麼原因造就每個人的執行力、思考模式、記憶力、情緒控管的不同?那就是錯綜復雜的神經細胞所交織而成的網絡

大腦的構造與神經網絡,可以想像成每個縣市中夾雜著錯綜復雜的公路系統。

大腦皮質的每一區塊可堪比每個縣市,

錯綜復雜的神經細胞所交織而成的網絡,則堪比公路系統。

以公路系統來說,假設從高雄前往台南可以走省道,也可以走高速公路。而高速公路也可以選擇國道一號或是國道三號,並選擇在適當的交流道接回省道,來到達目的地。

今天,有人平常習慣從高雄走國道一號前往台南上班。但有一天不知為何,國道一號常有事故發生,或是修路縮減道路,再也不是暢行無阻。這時候他只好改走時間較久的省道,整個通勤時間拉長許多,耗費不少體力。

今天憂鬱症的狀況也類似這種情形。讓我們感受到快樂的神經迴路,因為許多因素導致塞車了。這逐漸讓人提不起勁,甚至持續性的悲觀起來。

一個神經網絡的傳遞運行,需要動力來推動。而這個動力包含著該神經細胞的電訊號傳送以及用來溝通的神經傳導物質。

依我看來,憂鬱症的快樂神經迴路的動力不足,終究會反應在許多神經傳導物質的低落,當然這包含著最有名的血清素。我們的治療策略如果能以治療[快樂神經迴路]為目標,想辦法再讓他活絡起來,就有可能改善憂鬱症患者。

究竟憂鬱症的人在想什麼

憂鬱症就像掉落在一個下行漩渦中,無法自拔

憂鬱症患者主要來自於用[扭曲的消極思想]來看待生活的總總。就像是帶著藍色鏡片看世界,所有東西看起來都很BLUE。

以下可能是憂鬱症患者的心聲。

「覺得自己跟以前不一樣,莫名其妙就掉眼淚

「以前工作總是效率極高,現在則是連最簡單的部分都做不好」

「以前有親友的鼓勵,心情低落也會逐漸好轉。現在,別人說的話讓我感覺好遙遠。」

「以前至少還有喜怒哀樂的心情,遇到令人悲傷的事情,還可以做喜歡的事情還可以轉換低落的心情;現在的心情狀態則只有無止盡的負面情緒在循環,沒有盡頭」

「當整個人的思緒跟周遭朋友格格不入,覺得別人說的話讓我感覺好遙遠。」

不懂憂鬱症很難同理憂鬱症的其中一點就是「症狀持續的時間」。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經歷過心情低落的狀態,但不會持續很久。

憂鬱症可怕的不是心情低落,而是它存在的時間長久到看不到希望。

「快樂不是不可能,而是很難得」

「憂鬱症會吸光一個人的活力,讓一個人感到十分疲倦,連做生活上(打掃家裡、倒垃圾、洗澡、

的瑣事都倍感困難。

多數人會認為誤解憂鬱症就只是個保持在不開心的狀態,看開一點就好了。

然而,憂鬱症的[消極思想],就像是地心引力,讓人難以跳脫悲觀的狀態。

以下列出10種[扭曲的消極思想]所產生的常見10大症狀。

1.事情都非黑即白(做錯一件事就認為自己很沒用、是個失敗者)

2.以偏概全(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就認為大概沒救了)

3.見壞不見好(事情不一體兩面,但只看到壞的那一面)

4.否定好事(認為好事發生只是剛好運氣好)

5.妄下結論(先入為主的過度解讀、揣測事情,別人的舉動)

6.過度放大或縮小(壞事無限放大,忽略好事)

7.情緒化的推理 (我心情低落,那我大概會一事無成。容易造成拖延)

8.過度自責的「我應該」  (我應該更督促小孩,不然小孩也不會發生意外)

8.亂貼標籤 (看著鏡子的身材覺得自己像是一頭豬)

10.咎責歸己 (小孩成績不好是我教導無方)

覺得自己有憂鬱症,何時要看醫生?要看什麼科?

以找身心科醫師為主,也可以看有在看憂鬱症的神經內科醫師。

這句話很重要,因為這關乎憂鬱症的治療是否已經治癒、是否能減藥的判定。

在台灣,只有身心科醫師有足夠的訓練,能診斷憂鬱症。

而許多神經科的疾病,因為病程常伴隨著憂鬱症(例如: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嚴重偏頭痛患者),所以神經科醫師對憂鬱症的診斷及治療也要有一定的功力。

醫師要怎麼診斷我有沒有憂鬱症?

關於這個問題,我有在另外一篇文章有詳細的解說。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這篇。

憂鬱症的線上自我問卷評量不一定準確!提早就醫,用腦波來檢查憂鬱症是最新趨勢

什麼是憂鬱症?憂鬱症的定義與成因

憂鬱症是一種常見但嚴重的心理疾病,其特徵為長期的情緒低落、喪失興趣或快樂感,並伴隨著情緒、認知和生理方面的改變。

與普通的情緒低落不同,憂鬱症會影響日常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包括工作表現、社交活動和家庭關係。

簡單來說,普通情緒低落可能只是短暫的沮喪或壓力反應。

但憂鬱症的症狀通常持續超過兩週甚至更久,並且強度足以嚴重影響個人的情緒健康和生活品質。

因此,了解憂鬱症的定義和症狀對早期識別和干預非常重要。

情緒低落與憂鬱症的不同點

很多人會誤認情緒低落是憂鬱症的一種表現,但事實上,情緒低落只是一種短暫的情緒反應,通常是由外界壓力、失敗或挫折引起,且能隨著時間或情境改變而自我調整。

然而,憂鬱症則是一種持續性的情感障礙,患者可能會感受到長期的無助感、喪失動力、以及對事物的興趣下降,即便是在過去能讓自己感到開心的活動中也不再能找到樂趣。

因此,區分普通情緒波動與憂鬱症的核心在於症狀的持續時間、強度以及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程度。

憂鬱症的成因:多層面的影響因素

憂鬱症的成因相當複雜,通常是多種生理、心理及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生理層面來看,憂鬱症與遺傳因素有密切的聯繫。

研究表明,若家族中有人曾患有憂鬱症,後代罹患的風險會增加。

此外,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和多巴胺的異常變化,也會影響個人的情緒穩定性,進一步誘發憂鬱症。

心理層面則與個人的思維模式、自我評價和情緒調節能力相關。

具有悲觀性思考傾向或長期感受到自我否定的人,可能更容易陷入憂鬱的情緒中。

這類心理傾向通常源自於早期的生活經歷、家庭環境的影響,或長期未解決的壓力問題。

而壓力管理能力的缺乏也會使個人更容易受困於負面情緒,特別是在面對工作、家庭或感情方面的壓力時,可能更難以應對或恢復。

環境層面的影響則包括社會和家庭環境的不穩定性,如童年時期遭受虐待、家庭關係不和諧、失業、離婚等事件都可能成為誘發憂鬱症的重大風險因素。

這些負面的生活事件會削弱個人的情緒調節能力,使其更容易受到憂鬱情緒的侵襲。

同時,社會支持系統的缺乏(如孤立無援的社會環境),也會導致個人在面對困難時無法獲得有效的支持與幫助,進而增加患上憂鬱症的風險。

憂鬱症與遺傳、壓力及家庭背景的關聯

遺傳基因在憂鬱症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研究顯示,直系親屬患有憂鬱症的家庭成員中,有更高機率被診斷為憂鬱症。

這表明,除了外界環境和心理因素外,基因的傳遞也可能對情緒障礙的發生產生深遠影響。

此外,個人如何應對壓力事件以及家庭背景的穩定性,也影響著憂鬱症的發展。

壓力管理不佳的人,更容易在面臨重大生活變化或壓力源時感到無助和沮喪;而家庭背景的問題,如成長於不穩定或充滿矛盾的環境中,也可能影響個人的心理韌性,使其更容易受到情緒波動的影響。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